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Schelfaniel

[X360] 信赖铃音~肖邦之梦~攻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1797—1885)为了使出版物引人注目,常给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标题,如
《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2)标作“向莫扎特致敬”;
《引子和波罗乃兹》(作品3)标作“快乐”;《玛祖卡风格回旋曲》(作品5)标作“波西阿娜”;
《三首夜曲》(作品9)标作“塞纳河流水潺潺”;另外《三首夜曲》(作品15)标作“西风”;
《降E大调圆舞曲》(作品18)标作“邀舞”;《波莱罗舞曲》(作品19)标作“安达卢西亚回忆”;
《b小调谐谑曲》(作品20)标作“地狱里的宴会”;《第一叙事曲》(作品23)标作“无词叙事诗”;
《两首夜曲》(作品27)标作“哀怨”;《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31)标作“冥想”;
另外《两首夜曲》(作品37)标作“叹息”;《两首波罗乃兹》(作品40)标作“宠物”;
而《玛祖卡舞曲》则统称为“波兰回忆”。
  1841年,肖邦从诺安写给他的朋友丰塔那(1810—1869)的一封信中愤慨地说:“至于威塞尔,他是一个蠢才和
骗子。你写信给他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而赔钱,那是由于他不照我的意见,而加上愚蠢的标题
所致。从我心灵里发出的声音,教我不能再送给他任何作品让他加上这些名称。你对他说话可以尽量讲得尖锐些。”
  在肖邦看来,那位“热心的德国人”是和威塞尔同样愚蠢,同样可笑的。但这个德国人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一幅想象的
图画”,也许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步了舒曼的后尘;因为舒曼的文章里也谈到第二变奏“象一对情人(但不是唐·璜和他的
仆人列波累罗)在追赶”,优美的降B大调是“情人第一次的接吻”等等。舒曼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学性的标题,如《狂
欢节》(作品9)、《幻想曲》(作品12)、《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作品
82)等都是其例;肖邦则对此深恶痛绝,他的《g小调夜曲》(作品15之3)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
来还是取消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 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让人们
去猜吧”这句话,对于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义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雨だれ

○"雨滴"前奏曲

      前奏曲源于十五、十六世纪,最初是一种为风琴、诗琴而作的即兴小品。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它发展成教会颂歌、赋格
(复调音乐的一种)、组曲等器乐作品的引子。德国作曲家巴赫为赋格音乐所写的前奏曲,是这一时期前奏曲的代表作品。十
九世纪,随着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前奏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器乐形式,它的音乐也充满了浪漫的色
彩和幻想的风格。肖邦是浪漫主义钢琴前奏曲的创始人,他所创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在整个浪漫主义音乐中产生重要的影响
肖邦的前奏曲虽然篇幅短小,但形象鲜明、含意深刻。每一首前奏曲都被后人添上标题。虽然这些标题有牵强附会的一面,
但从作品的音乐形象来看,也有几分道理。比如:流行甚广的《雨滴》前奏曲,它始终反复着一个单音,并伴随着单调的节奏
的确有雨水滴答之感。


      这首前奏曲,创作于一八三八年。当时肖邦正在地中海马尔岛疗养。关于这首前奏曲的创作,有这样一段传闻:一八三八
年,活跃在巴黎乐坛上的肖邦,由于肺病的恶化,经女友乔治·桑的安排,千里迢迢地来到四季如春的地中海马尔岛。由于肖
邦“的病情和乔治. 桑的衣着打扮,使他们在租房问题上发生了困难。后来经乔治·桑四处奔走,勉强借到一座山殿之中的古
老寺院。寺院中不但毫无设备,而且漏雨,简直不能住人。因为寺院十分寒冷,买东西也很不方便,所以,肖邦的养病得到了
相反的效果。有一天,乔治·桑上街买东西,恰巧下了大雨,迟迟不能回来。肖邦躺在家里即寂寞又惧怕。正在这时候,房间
又漏雨,滴滴答答令人心烦。肖邦在不耐烦之中,起身写作,一口气完成了这首著名的前奏曲。


      肖邦在这首前奏曲中,形象化地使用了一个固定的单音,它伴以单调的节奏型,好象是对有节奏的雨滴声的描绘。这首前
奏曲的音乐形象虽然比较单一,但它仍然有许多细腻的变化。乐曲的开始部分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悠悠自如的“雨
滴”声,仿佛是从朦胧的雨中传来的田园牧歌:


      这段“牧歌”的情绪也微微地起伏变化。开始是沉醉在大自然的的悠闲,慢慢地变得有些激动,好象是作者对大自然发出
的感叹。
      中间部分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段落,它把人们引进神秘的境界。低声部缓缓行进的旋律伴随着单调而神奇的“雨滴”音型,
显得十分深沉、威严。有人把这段音乐看作是一幅富有浪漫气息的图画:夜间,一列人群在庄严而阴郁的众赞歌中神秘地缓步
而行;
      中间部分的音乐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庄严的众赞歌中,夹杂着各种情绪变化。第一个对比的形象,是出现在十二小
节的众赞歌以后,低声部的八度双音,在五度的跳进中起伏,加上很强的力度,使这一部分的音乐形象显得十分强烈、鲜明;
      中间部分的第二个对比形象,是在它的末尾。这是一段十分抒情的音乐,优美的旋律和歌唱性的低音线条综合在中声部隐
约可见的“雨滴”声中,显得十分静谧;
前奏曲的再现部分比较简练,它只再现了一个乐句。但它的尾声比较完整,并且意味深长:音乐渐渐远去,“雨滴”声慢慢消
失,留给人们的是无比丰富的想象: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1.テヌートの獣道~テヌート村


2.港町リタルダント~リタルダントの用水路


3.テヌート村~鏡天花の森


4.港町リタルダント~アゴゴの森


5.アゴゴの村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革命

○"革命"练习曲

      钢琴练习曲到了肖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使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具有高度艺术性,还应当说是从肖邦
开始。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也正在于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结合。在技术上,肖邦的练习曲不但是提高各种技术课题最有
效的练习,而且还开拓了近代钢琴技术的新天地。在艺术上,肖邦的练习曲的确是一首首精致的音乐小品,并且一直吸引着无
数的钢琴演奏家,从而使它称为钢琴音乐会上最常见的表演曲目之一。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1831年创作的这首练习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这首练习曲,是表现肖邦对华
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
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得知起义的消息之后,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起程回国,和祖国的人民一起参加战斗。正如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所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
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恶耗传来时,他几乎到来疯狂的地步。
  他在日记中写道:“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你自己就是
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
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
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向结合体现出来的。这首作品虽然前后连贯,一气呵成,但它仍然有着许多细微的变化。
  练习曲从不协调的属九和弦开始,引出了一连串汹涌澎湃的十六分音符。音乐出现得十分突然,因此,给人的印象十分强
烈。它好像是肖邦内心感情的总爆发。
  接着,左右手同时并进,两道音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好浩浩荡荡。突然间高音部出现了一个刚毅的曲调,它清
澈、明亮,好像是冲锋陷阵的角号。这段音乐除了表现肖邦内心的愤慨和焦虑之外,还包含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它仿佛是愤怒
中的抗争,痛苦中的挣扎。
  音乐在展开中,越来越趋向紧张,一系列的转调和变化音把全曲推向高潮。练习曲的高潮处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它仿
佛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但又不是诗情画意的遐想,而是对华沙起义爆发一瞬间的回忆。
  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出现了一个悲伤的音调。它象哭泣,悲悲切切;又象诉说,发自肺腑。然而它的背景
仍然是起伏汹涌的澜涛。这肺腑是肖邦对整个命运的哀哭。
  乐曲的结尾又回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从高音向低音冲击,并且左、右手八度同奏,气势逼人。
最后,在特强的力度下,奏出了大调的主和弦,它象征着肖邦内心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1.サビ平原~カバサ大橋


2.フェルマータの砦


3.ハノンの丘


4.フォルテ城下町~絶壁グリッサンド


5.フォルテ城・地下牢~~カバサ大橋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幻想即興曲

○幻想即兴曲

     肖邦一共写过四首钢琴即兴曲,在这四首小曲中我们可以看出肖邦所发挥出来的音乐天赋。"即兴曲"一词,一般是指作曲
家未经事先预备而临时作成的乐曲,即往往是一时灵感的流露。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肖邦的即兴曲在形式上相当自由,但也不
是毫无规则地发展,而是有着明显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肖邦的即兴曲,是在自由性之中,有着一贯的
形式。看来象是自由的,独特的,却可以感觉到构成上的严密。"


      肖邦的四首即兴曲中,以《幻想》即兴曲(作品66号,升c小调,遗作)最为脍炙人口。这首作品在演奏方面难度极大,
内容深奥且富于幻想。这是肖邦二十四岁时(1834年)的作品,却直到他去世之后,  才在乐谱夹内被后人发现,于  1855
年出版。标题《幻想》则为出版时所取。据说作者认为这首乐曲的主旋律与法国作曲家莫舍列斯的一首即兴曲的主题有些相似
因此作者为了免遭非议而拒绝在生前出版。其实这首乐曲的内容远比莫舍列斯的那一曲丰富得多,结构也严谨得多。通过这一
典故,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方面的严谨态度。


      乐曲的构成为三段体式:  第一段为升c小调,右手与左手以不同的节奏型急速地交合,使人产生一种幻觉;中段为降D大
调,有优美如歌的旋律,把听众带入一个幻想中的美丽世界;然后回到第一段。尾声为中段的旋律在低音部反复,仿佛幻想中
的世界还在  时隐时现……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アダージョ湿原~宿屋カンタービレ


2.ウッドブロックの林~ウッドブロックの大滝


3.アンダンテの町


4.レント墓地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華麗なる大円舞曲

○华丽大圆舞曲

      圆舞曲又名华尔滋,也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起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蹈。起初流行于维也纳的舞会上,十九世纪风行
欧洲。以约翰·斯特劳斯的佳作《蓝色多瑙河》最为著名。它有快步和慢步两种。与同样也是三拍子的玛祖卡不同,它的重音
一般都落在小节的第一拍上。也与同样是三拍子的小步舞曲不同。圆舞曲的特点是节奏鲜明,旋律流畅,不象小步舞曲那么温
文尔雅。不过必须明确,音乐不是数理,不是逻辑,这种区别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并非是绝对的。在音乐史上,约翰·施特
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


     肖邦一生中写作了21首圆舞曲,这些圆舞曲可分为两大类别:其一为把实际的舞蹈理想化的作品,另一类为借用圆舞曲的
形式写成的抒情诗。这些圆舞曲作品或许要比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来得更加优美、高雅,但却不适于实际的舞蹈。


  降E大调 华丽大圆舞曲 (作品18号) 本曲作于1831年,是肖邦在世时最早出版的圆舞曲。《华丽大圆舞曲》之名,
给予一般音乐爱好者很亲切的印象。正如曲名所示,这首曲子是肖邦的所有圆舞曲中,最华丽、最轻快的一首,也是为数不多
的能够实际用于舞会的圆舞曲。所以舒曼才会说:"这是肖邦的肉体和心灵同时在舞蹈的圆舞曲"以及"把舞者卷入波心,越来
越深"等类话语。


  乐曲的构成极为简洁,由于是实际舞会用的圆舞曲,全曲在明朗的低音部圆舞曲节奏上,歌唱出华美的主旋律。全曲共分
为五段:第一段为降E大调,第一主题明快、 奔放,第二主题利用急促的顿音表现出仙境般的飘逸感觉;第二段降D大调;第
三段降D大调;第四段降G大调;第五段与第一段的 旋律相同,在四小节序奏后进入尾声。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2.バロック城


3.シャープ大雪山


4.ワウ溶岩洞~アゴゴの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虎纹猫家园

GMT+8, 2024-11-1 09:02 , Processed in 0.04210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