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我对世界有很多误解,比如当时我误以为所有人长大了都会迷上英语,还是狂热型的那种。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我身边的所有大人都热衷学习英语,他们上夜校,报考电视大学,人手一台德生收音机,天天收看英语学习节目Follow Me,更重要的是,去任何一个人家里做客,瞅一眼他家的书架,上面十有八九都会摆一套四册的“许国璋英语”。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许国璋主编的大学《英语》教材通行全国。尽管出版社一印再印,仍供不应求。在那个热爱英语的时代,教材们为我构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本里,李雷和韩梅梅会跟美国来的同学摘苹果、放风筝;在《走遍美国》的影片里,Stewart一家人在家里展示着标准的美式英语;而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英语教师李阳则似乎更愿意将英语学习建立在大型公开演讲里,他喜欢召集全校学生集合在操场上,跟着他大声而疯狂地扯着嗓子喊,“I love English!I love losing face!”
对一些人来说,人教版的 How are you ? I'm fine , thank you , and you ? 一生都不会忘。相比之下,许国璋先生的英语教材是那么正经,这套出版于1963年的教材散发着强烈苏联教育体系气息,像是一个严肃的教授上课,语音语法一板一眼。还是孩子的我从大人的书架上偷看这套书,里面分明是一个用英语描述的陌生理想时代。比如,在我学英语的教材里,学习一般过去时的句子是“昨天我和李雷玩飞盘”,而这本教材里示范的例句是,“上个月我们到大兴县的村庄去劳动,我们和农民一起干活”,它还会跟现在进行时交叉出现,“那时候人人过着穷苦艰难的生活,而现在劳动人民都在过幸福生活”,到最后它还会一本正经地来个总结,“在我们国家里,学生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也向劳动人民学习”。 这样的一套英语教材成为当时人们的心头好。据说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留学的人,行李箱里一定要腾出空间塞进去两样东西,一个是怕出国吃不惯而准备的方便面,另一个就是怕出国过不惯而带上的“许国璋英语”。 不过,长大后才真正明白童年多是误解。童年见到的英语教材其实是“许国璋《英语》”而非“《许国璋英语》”。而老版“许国璋英语”早已和今天的生活格格不入,比如书里面说起自我介绍,大家相互之间还要称呼Comrade(同志),而同时要学习的另一个单词gay,在单词表的词意却并不是“同志”,在属于上个时代的教材里,它主要用作形容词,用来形容热火朝天的革命所带来的“欢乐”。
去年因为采访的缘故,我真的去了一趟许国璋先生的故乡,但并不是为了英语教育。这个叫做海宁的浙江小城早已跟文学毫无关系,这里因为皮衣生意一夜暴富。据当地政府统计,2005年海宁销售皮衣超过2500万件,产值达人民币130亿元,是全国皮革服装产量和交易量第一名,约占全世界皮毛经营总量的四分之一。 我对这里充满了好奇,这个江南小镇走出了许多文化名人,王国维、金庸、徐志摩,还有熟悉的许国璋。史料里流传着这些文化大家的交往,可真的抵达这个地方,路上流传的却全都是财富的传说。在海宁,人们更愿意跟我讲述一夜暴富的故事:环卫工人创办了海宁第一家皮件厂,安利直销员转行当了皮衣设计师,倒卖桃子的退伍军人建立了皮革市场,并使之成为上市公司,而长相俊俏的酒店门童给淘宝网店做皮衣模特后,人生轨迹迅速从帮别人开车门切换成自己开法拉利。
去海宁皮革城买买买,酷炫一整个冬天? 在采访快要结束的尾巴上,我实在耐不住好奇心问这些发了财的本地人:你知道王国维生在这里吗?你喜欢徐志摩的诗吗?再不济好歹也是要跟外国人做生意的,你读过许国璋英语吗? 然而,这些问题最后换来的总是淡漠的回应。他们既不高兴,也不意外,准确地说,他们对这些名字表现出的是大写的不在乎。书店里再也看不到许国璋英语,也没有人想要看,学英语不是一件重要的事,赚钱才是。其中一家工厂老板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问我:“我做了一辈子生意,我只知道做出来东西才能挣钱,你说的这些人,我真的很好奇,到底怎么挣钱啊?” 是啊,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我到现在还不知道。许国璋在1994年去世,去世时依然住在小小的房间里,屋里的双人床还是用宿舍里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凑活的。他曾用英语为全中国学英语的中国人所勾勒的那个“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并没有平均地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他所描述的“劳动人民”,并没有像教材里那样过。
许国璋先生 生活在2016年的中国,街上好像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同志”,但又好像再也看不到曾经教材里的那些“同志”。一本教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隐匿了,连同这些语言寓意所承载的那个时代。文 / 查非
回想五、六十年代的环境,编写“高校文科教材”的“边界条件”自然严酷。《古代汉语》似乎相对好一些,面对已经被认为打倒了的“封建主义”,毕竟就那么些古文,还有历代公认的“名篇”多少可以算挡箭牌。英语教材面对“纸老虎”的资本主义,忌讳可能会多得多。无论选择课文还是练习翻译的中文材料,都必须十分“无产阶级”。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然而,我看这套书最大的特色,在于每课后面的“练习”。通过中英对译,让学生充分消化吸收课文中学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比如信手拈来的一个例子:第五册课文出现escape 这个词,中译英练习就要求用它翻译句子:“我忘记了他的名字”—— His name escaped my memory。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escape 这个英语词汇的语感,就远远超出了字典中的主要释义“逃逸”,而且学会了“活学活用”。每课最后还有“语段” 中译英练习,“语段”的长度和难度也是逐步加长加深,而且和课文有相当大的关联。我个人的感觉,真要学好英语语文,特别是“有文化的”阅读和写作,而不是“应考”,这套书实在是为中国学生度身定做的佳作。